又冻结3亿!除了思聪全部卖光的万达,还能从地产暴雷里逃生吗?
在2010年代初,万达一度是中国最风光的企业之一,几乎每年都有惊人的扩张动作。
不但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建设万达广场,更是走出国门买下美国的传奇影业、欧洲的院线公司。
王健林当时信心满满地说万达要建成一个横跨地产、文化和金融的世界级企业帝国。
但2017年以后,形势急转直下。
国家开始对房地产行业进行金融去杠杆的调控,贷款收紧、债券融资变难。
突然之间,万达从“资本宠儿”变成了“高负债警示户”。
银行频繁催收,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原本看似稳健的商业模式,其实建立在极高的杠杆之上。
于是,王健林开始卖卖卖。
2017年那场摔杯谈判,万达以637亿元将77家酒店和13个文旅项目出售,正式拉开了断臂求生的序幕。
之后几年,资产出售不断进行。
仅2024年一年,就卖出了26座万达广场。
杭州拱墅广场挂牌价14.8亿,万达酒店管理公司也以24.97亿元转让给了同程集团。
根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几年万达累计套现超过1500亿元。
但这依旧远远不够。
万达当前最大的压力,是高达6000亿元的总负债,而账上仅剩的现金只有116亿元。
有息负债超过1300亿元,仅靠现有流动资金根本无法维持正常运营。
更糟糕的是,万达商管的380亿元对赌协议失败,导致估值大幅缩水。
万达文化板块80亿元的股权也被冻结,进一步限制了公司融资和运营空间。
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轻资产转型,如今也遭遇现实考验。
所谓轻资产,就是企业不再自己投资建楼,而是通过提供品牌和管理输出赚取服务费。
这个模式看起来风险小、成本低,但前提是品牌足够强,项目能持续盈利。
然而随着大量万达广场被出售,万达商管的品牌效应也被稀释。
不少地方的新东家对“万达”两个字并没有情感认同,甚至更倾向于换个名字重新包装。
更有一些业主或地方政府公司接盘后选择更换运营方,使得“轻资产”根本没办法持续收租。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被忽视的变化正在发生:
在多个城市,万达出售的广场并不是被民营资本接盘。
而是由当地城投公司、国资平台悄悄接手。
比如南方某地,2024年初的一桩广场转让项目中,就由市属投控公司通过旗下商业运营企业进行接盘,变相实现了广场变国企。
这一现象并不偶然。
在地产暴雷的背景下,商业地产项目如果无人接手,会造成当地商业生态混乱、租户流失、税收下滑。
而地方政府出于稳定就业和税基的考虑,只能兜底一些核心项目。
但这种被动接盘其实是一种双输中的暂时平衡。
企业避免了直接违约,地方避免了项目烂尾。
但长期来看,地方财政能否持续为这些项目兜底,依然是个问号。
万达广场虽然还叫“万达”,但其产权、管理方早已不是原来的万达。
这一变化对普通消费者和租户影响极大。
租户往往与原万达签署长期合同,但产权变更后,新的接盘方会重新评估租金标准,甚至可能清退不符合定位的品牌。
一些商户因此被迫搬迁,消费者也感觉广场“味儿变了”。
对于大多数普通市民来说,万达的品牌依然具有吸引力。
外表没变,但运营思路已经彻底不同。
这种不知不觉的变化,使得消费者和租户处于极大的信息不对称中。
虽然大地产商的暴雷看起来与普通人关系不大,但实际上它的余震波及甚广。
投资类商铺可能因运营方更替、客流骤降而租不出去;
预售楼盘的风险明显增加,开发商一旦暴雷,烂尾可能性激增;
即便是租户,也可能在广场换东家后遭遇租约变更、经营限制。
对于普通人来说,以下几个建议或许能起到一些保护作用。
谨慎投资商业地产类资产,特别是依赖单一运营品牌的项目;
购房时更关注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和交付历史;
租户签合同时要明确合同的稳定性条款,尽量避免“随时被换东家”。
王健林不是突然不行了,而是他所代表的那个“靠借钱买地、靠规模滚雪球”的旧地产时代已经走到尽头。
万达作为“最会卖资产的企业”尚且难以自救,其他缺乏品牌溢价的房企或许更不乐观。
房地产行业不再是只涨不跌的金矿,也不是开一个项目、拉几笔贷款就能发财的神话乐园。
真正活下来的,不是最会扩张的,而是最懂得收缩和适应新规则的企业。
如今王健林依旧坐镇万达总部,面对一张张资产清单做出决策。
但时代已经变了,潮水退去,真正能留下来的,才是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企业。
文/编辑:千寻小百科
凤凰网财经:2025-03-23《王健林,又有大麻烦了》
界面新闻:2024-08-22《14.8亿,杭州第一座万达广场被王健林摆上货架》
湾区财经传媒:2025-02-11《王健林,又卖万达广场了》
天眼查:《万达集团又爆大瓜,王健林3亿股权被冻结,万达还有多少窟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舞蹈培训需要多少钱?收费标准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