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遺址(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
烽火台遺址(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騰格里沙漠濕地·金沙島旅遊度假區烽火台遺址
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 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北境。基本知識 烽火台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因燒煙常用狼糞,也名狼煙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訊息,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台台相連,傳遞訊息。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烽火台遺址地理位置:甘肅省敦煌市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開放時間:全天景點級別:AAA著名景點:烽火台
人文歷史,烽火通信,遺址全貌,考古分析,保護情況,
人文歷史史籍記載,漢武帝為抗禦匈奴,聯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開闢東、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分段修築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築塞至酒泉(今甘肅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築塞至玉門關。王莽末年,西域斷絕,玉門關關閉,漢塞隨之廢棄。東漢初,西域大道北移,後坑以西的塞牆再未復建,在小方盤城西側新築南北向塞牆,塞牆以南掘壕置“天田”(壕內平鋪細沙,以檢查越塞者的足跡),直至陽關(位於今敦煌西南的南湖鄉)。敦煌一帶的漢代障塞烽燧,一直沿用至魏晉時期。東晉以後,逐漸廢棄,鮮為人知。烽火台遺址1906~1916年,英人斯坦因(Aurel Stein,1862~1943),兩次對敦煌境內漢代烽燧遺址進行考察、編號,獲漢代簡牘700餘枚。1944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和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合組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調查了南湖、小方盤城遺址及其以東的漢代烽燧遺址。1979年以來,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對河西漢代障塞烽燧遺址進行全面調查,並對敦煌西北的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進行了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烽火通信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訊息聯繫方式。遺址全貌敦煌漢塞沿疏勒河南岸,由東向西延伸。西漢的塞牆止於疏勒河下游榆樹泉盆地東側的馬迷兔,在現敦煌市境內長約145公里,其間有大、小方盤城和馬圈灣等烽燧遺址,一般保存較好。塞牆構築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湖灘、沼澤地區,塞牆多先以蘆葦束作框架,內填砂礫,再平鋪蘆葦層,如此層層疊壓而上,底寬約3米,頂寬約1.5米,現存最高者約3.75米。戈壁地區多產紅柳,則以紅柳枝束為框架,築法與蘆葦作材料者相同。小方盤城(斯坦因編號T14) 位於敦煌西北80公里,北距西漢塞牆3公里。為西漢玉門都尉、東漢玉門障尉治所。平面近方形,南北24.40米,東西23.60米。牆夯土版築,厚4米,北牆現存最高10.05米。早期開北門,晚期以土墼封閉,開西門。障北50米處有一土丘,土丘上和土丘西坡地窖中,曾出漢簡93枚。障西為東漢時新築的南北向塞牆。大方盤城(斯坦因編號T18) 位於小方盤城東北約11公里,北距疏勒河1.2公里,漢代倉儲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34.8米,南北寬18米,有內外兩重圍牆。殘牆最高7.6米。內有倉庫三間,南北牆上下各有一排對稱的三角形通風孔。倉庫內外及其附近曾出土漢簡和西晉泰始十一年(275)刻石。馬圈灣烽燧(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號D21) 位於小方盤城西11.5公里,馬圈灣與鹽池灣之間的戈壁走廊上。北距塞牆3米。烽燧平面長方形,底部長8.35米,寬7.6米,殘高1.87米,為三層土墼夾一層蘆葦疊砌。東南角砌有登頂台階。堡早期築於烽隧東側,堡門西開,堡內有過道和套房三間,房內均有灶。火焚毀後廢棄,改築於烽燧南側,門向南開。堡南 22.3米有東西向的長方形牲畜圈。出土漢代簡牘1221枚,記載有關出入玉門關、玉門關侯及其管轄範圍和屯兵、屯田活動等。其他遺物300餘件,有糧食、麻紙、毛筆、石硯、絲織殘片、毛織殘片、絲綿、麻布、麻鞋、竹編織器、漆器、木器、骨器、鐵器、銅器、五銖錢等。考古分析據分析,此遺址為西漢玉門侯官治所。關於漢代玉門關址的確切位置,長期以來是史學界爭論的一個問題。多數人認為玉門關設於小方盤城。有的學者對此提出疑問,認為應在小方盤城之西或西北。據馬圈灣新獲漢簡,有人提出西漢玉門關址似在馬圈灣西南0.6公里的羊圈灣,王莽末年廢棄。東漢初,玉 門關東遷至小方盤城西側的塞牆上。此問題的最終解決,還有待於今後的調查與發掘。保護情況1963年甘肅省公布小方盤城、大方盤城及長城烽燧遺址為省級保護單位,樹立了保護標誌。1981年重新樹立石刻保護標誌,並於小方盤城遺址設專人負責保護工作。烽火台的來歷是什麼?傳說秦始皇為了抵禦匈奴的進攻,修建了萬里長城。但是,由於不能提前預報敵情,萬里長城也形同虛設,被敵軍屢屢攻破。後來,秦國大將袁牧看到幾十里外人家的炊煙,受到了啟發,就在長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備上乾柴火種,一有敵情就點火報警。烽火台修好以後,一處有情況,不消一會兒功夫,總兵就能見到信號,立刻發兵了~
相關詞條
烽火台遺址(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 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北境。基本知識 烽火台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因燒煙常用狼糞,也名狼煙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潼關十二連城是當地著名文物遺址,又名烽火台,俗稱墩台,位於距潼關縣城東約3公里的禁溝西岸,屬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時代原定為唐代到清代之間。後有學者認為其時代...
烽火台烽火台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台。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訊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
青山堡烽火台遺址青山堡烽火台遺址位於河西堡鎮青山堡村東側約2.5千米(黑獅嘴山頂 )。烽火台原平面方形,立面覆斗形,因自然和人為破壞,平面圓形,立面大致呈覆斗形,剖面基本呈梯形,...
寶塔山烽火台遺址是一處保存較好的遺址。建於寶塔山上的這座烽火台,選地十分奇特巧妙,登臨台巔,居高臨下,能眺望到延安東、北、南三條大川的盡頭,且城周五城盡收眼底,視野頗...
煙墩山烽火台遺址烽火台遺址位於晉江市深滬鎮煙墩山,1991年4月列為晉江縣文物保護單位。煙墩山海拔78.2米,是深滬最高點。因山有烽火台,俗稱煙墩,故以名。...
大奶崗烽火台遺址大奶崗烽火台遺址位於化龍鎮莘汀村煙管崗南麓。據乾隆版《番禺縣誌》載:“元末義兵元帥屈仲舒(按:事跡詳見縣誌)起兵保障邑里,築煙臺其上。”自此,便叫煙管崗...
甘肅古陽關烽火台遺址《甘肅古陽關烽火台遺址》是1979年李平凡創作的卡通作品。...... 《甘肅古陽關烽火台遺址》是1979年李平凡創作的卡通作品。中文名 甘肅古陽關烽火台遺址 創作時間...
煙礅烽火台遺址煙墩烽火台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城東北40公里處的煙墩。始建於清初。烽火台系用條石砌成,約10米見方,台高約3.5米,四面有通風槽。台坑可放置...
罄山烽火台遺址罄山烽火台遺址,三國---蜀,據《城固縣誌》記載,該處為三國時屯兵處。現存夯土台一處,平面略呈圓形,距地面高0.8米,直徑15米。夯土為紅粘土,包含物有碎石等,...
烽火台遺址(騰格里沙漠濕地·金沙島旅遊度假區烽火台遺址)烽火台又名四方墩,最早興起於周朝,比長城的歷史更為久遠,戰國時期才漸漸的成為長城的伴生建築。騰格里沙漠濕地旅遊區內的這座烽火台就是建於西漢武帝時期的。...
瀋陽兩漢時期烽火台遺址兩漢時期烽火台遺址在瀋陽棋盤山的東部,距今有3000多年的歷史,烽火台遺址地處瀋陽市棋盤山開發區的山岡上,看上去像是長滿荒草的“土墩”。...
沿海烽火台沿海烽火台在臨海桃渚、杜橋、上盤等鎮,位於以抗倭古城“桃渚城”為中心的附近山上。1986年10月17日,臨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臨海縣文物保護單位”。...
四方台烽火台四方台烽火台,是一處坐落於遼寧省鞍山市市區內的一處明代長城遺存,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位於鞍山市南郊的千山區,四方台水果批發市場對面南側的一處小樹林裡。...
拉依蘇烽燧遺址拉依蘇烽燧遺址 位於輪台縣城西約20公里,此處分別矗立漢唐時期的烽火台和小型戊堡遺址,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鴛鴦池烽燧遺址鴛鴦池烽火台遺址位於河西堡鎮鴛鴦池村東北側的雞冠山巔上,西北1千米處為河西堡氣象站大樓。烽火台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9米,南北長11米,面積100平方米,立面呈覆...
三十里大墩烽火台三十里大墩烽火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西約13公里,以2007年昌吉市國土資源局所發土地證和昌吉市規劃局劃定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為準,烽火...
魏長城遺址據最新的考古勘探發現,魏長城遺址距今有2300多年,由6段城牆遺址、9處烽火台遺址、1處城址組成。其中保存較好的單體烽火台遺址呈東北至西南方向,9處烽火台之間距離...
東湖烽火台東湖烽火台位於新疆鄯善縣東巴扎鄉東湖村洪屯爾包孜耶的沙山腳下。烽火台幾乎完全塌圮,東西長約16米,南北寬約9.8米,殘高約5.2米,面積約156.8平方米。為...
總台山烽火台總台山烽火台位於浙江省北侖區東南部的郭巨,西接阿育王山脈,北負穿山,南瀕東海,是浙東的重要軍事基地之一。1994年11月23日,北侖區人民政府發文公布總台山烽火台...
遺址如寶雞北首嶺遺址(距今7100_+140年)、西安半坡遺址(距今6000多年),烽火台等。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正式實施,規定遺址標準英文名為Ruins...
燕長城遺址現遺址由於歷史長河的沖刷,城牆殘高再0.3-1.4米不等,但仍然可清晰地看出牆體城堡以及烽火台等遺址。建平縣燒鍋營子境內戰國燕長城遺址,是現存燕長城最好的一段...
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中國漢代長城關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北境。其距離敦煌市區100公里,參觀約需0.5小時。史籍記載,漢武帝為抗禦匈奴,聯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
萬安烽火台福清萬安烽火台位於福清市東瀚鎮萬安村寨山之巔,為萬安古城軍事防禦工事重要組成部分。明朝年間,倭寇經常到福清沿海騷擾,當地為防範及抗擊倭寇,在福清沿海一帶共...
土台遺址遺址位於新疆若羌縣城西北約3公里處,台周長180米,殘高10米左右,土坯壘砌。台頂平,但不見建築痕跡。在土台四周有較大的卵石,以及紅燒土、灰土、陶片等。土台...
馬寨城遺址馬寨城遺址是一座配套設施相當完備的古代城池。整體布局精巧合理,在軍事上能守易退,體現了古代戰略思想。除有城垣、護城河外,城內還有水井、水塘、烽火台等。...
烽燧烽燧也稱烽火台、烽台、煙墩、煙火台。如有敵情,春秋時白天燃煙叫烽,夜晚放火叫燧;而唐時白天燃煙叫燧,夜晚放火叫烽,是古代傳遞軍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熱門詞條
我自己你自己
台北捷運地圖
比較大的大提琴
國際特赦組織
楓丹白露
mobil
女朋友·男朋友
吵架
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
捷達
安妮的日記
機械原理
jail break
冠捷科技
Phi·Brain 神之謎題
Kate
早間主播
motion
2437
創酷
蜘蛛雨
男兒有淚不輕彈
柏拉圖式的愛情
脫北者
撿個校花做老婆
雨水一盒
9001
伯利恆之星
金桔 袋 1-1.3磅 美国时令水果线上购物 当天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