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纳一个妾需要多少钱?
比如后来的汉朝,汉元帝就有过3000美女,而东汉桓帝更是聚集了5000美女,就连王昭君这样的绝世美女都在宫中不能受到特别待见,足以见得美女质量极高。
再到晋朝炎帝时期,后宫的美女数量已经破万,隋炀帝身后的美女数量也同样突破万人。
比较皇帝纳妾的数量,最高纪录保持者当属唐朝的李隆基,从都城皇宫到地方的行宫,宫女的数量已经能达到4万人。
一直到宋朝之后,皇帝后宫中的美女数量才渐渐减少,这些皇帝们也不会再通过美女数量来彰显自己的能力和地位。
造成这些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帝王的教育,前朝的历史教训已经有很多了,败在美女身上的帝王也不在少数,在朝臣和百姓的眼中,美女太多的帝王就是不务实的表现。
因此,后代的帝王就不会纳那么多妾了,对于帝王来说,纳一个妾具体花费多少还真的没什么人精确计算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多一个女人吃住在宫里也耗费不了多少银两。
纪晓岚还记载过明朝天启年间纳妾的流程:最初,官员们会到天下各地去选拔5000名美女进入京城中面试,需要经历检验形体、私处,之后才会在宫中做事,这一过程中共有4500人会被淘汰,余下的50人才有可能来到帝王枕边。
明朝对待纳妾这件事算是比较严肃的,除了皇帝和大臣能够毫无顾忌地享受这种待遇外,法律还明确规定了普通人也能够获得该待遇:男子若是年满40且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就能够纳妾。
这也算历史传统使然,古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于“延续香火”的目的,古代男子也算给纳妾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让这件事成为了一种名正言顺的行为。
不过,总体来看,纳妾还是贵族已经官员、富商之间的事情,普通百姓还是很难触及到的,这并非是他们没资格纳妾,而是自身的腰包不够鼓。
本质上看,纳妾本身就是有妻男子娶另外女子作为偏室的婚姻家庭制度,是从原始社会后期一夫多妻父权形式演变而来的,整个封建的时代,正娶的妻只能有一个,妾的数量一般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也是合法的。
特别是在早期的封建时代,妾的数量则代表的是等级,一个男子的身份与地位越高,他所纳妾的数量也越多,这是剥削阶级的男尊女卑,也代表着对妇女的一种歧视。
“正房”一般住在宅院的正中,而妾则住在“侧室”,《水浒传》中西门庆曾有过这样一句话:“ 唯有我第五个小妾潘氏,在这前边花园内独自一所楼房居住。”
这句话的背后也正是这一制度的写照,在豪宅内部,妻和妾的矛盾也会经常上演。
正房的妻子若是占有欲特别强也特别彪悍,丈夫又离不开小妾,那就得额外花钱给小妾安置好,这样下来娶妾的成本就很高了,通常要和当时的房价挂钩。
通常来说,纳妾的价格是不固定的,即便放在同一个朝代的同一个地方,成本都各有不同。
因为,纳妾的花费具体是要跟女方的家中沟通的,可以选择给女方家粮食,也可以直接给钱。
按照封建朝代的平均水平估计,若是给粮食,纳一个小妾大约需要300到400斤粮食,直接给钱就是“等价”。
纳来的妾一般也都是女方家未出嫁的女性,因此需要举办典礼和仪式,和娶妻相比,纳妾的仪式是比较简单的,仪式也是较为简略的,到场的客人数量也会比较少,多是自家的亲朋好友。
女方家给做妾的女人穿着也比较简单,因为这件事也不需要告诉街坊四邻和家族族长。
这些也都是一般的情况,当然若是被大户人家纳妾,那么纳妾所花费的费用也会较多,相应的仪式也更加隆重。
由于纳妾是有相关制度在的,每个朝代也各不相同,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有契约。
契约中会这么写:某某家的女儿某某在某年某月某日同意嫁予某某孙或子为妾室,见证人某某,中间人某某。
只有双方家族的话事人以及中间人、见证人共同签字了,那么这份契约也就算是正式生效了,在契约的安排上就没有严格区分大户、中户、小户的区别了。
妾身的悲惨命运
由于作为“偏房”,妾就很少有什么话语权,她们的命运也从来不在自己手中。
按照契约,妾对于夫属于依附关系,对于那些不能白头偕老的妾,好一点的处置方式便是“聘嫁”,比如小说中孟玉楼再嫁的时候,还能够携带自己房中的物品,并乘坐大轿出门。
差一点的情况就是打发,就是夫家给小妾一点物品,并将她直接逐出家门,任其自谋生路。
《水浒传》中就有相似的描述:潘金莲被吴月娘赶出家门的时候,只是得到了两个箱子、四套衣服和一床被褥。
一个大家族中,家庭内部发生矛盾也是经常的事情,可妾在处理这种事情的时候一般都没有什么优势。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清官海瑞到60岁的时候又纳了两个妾,由于家庭内部出现了矛盾,两个小妾直接在矛盾当天就上吊自杀了,足以见得小妾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多么卑微。
纳妾明明会造成这么多社会问题出现,可纵观整个封建时代,纳妾的行为一直没有断过,这主要是基于大的思想层面没有过改变。
古时候的医疗条件不如现在,古人又非常注重传宗接代的考虑,很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夭折,通过让小妾繁衍后代的考虑,也算是为“留后”增加保险。
对于条件中等偏上的人家来说,纳妾的成本要远低于娶妻的成本,而且小妾本身就可作为“候补妻子”,同样从医疗角度考虑:古时分娩死亡的风险比较高,若是妻子去世,那么又无法满足于“延续后代”的思想。
还有些人会在妻子去世后直接将小妾“扶正”,这样也能省去一大笔娶妻所花的费用。
这种风气蔓延开来,纳妾成为了很多人炫耀的资本,可怜的“妾”们就彻底被物化了,特别是在官场当中,苦读已久的士人一旦高中,他们最开始做的两件事必然是纳妾和改别号,考虑到自己的将来,纳妾时还会优先选择京师女子。
因为从考中进士的那一瞬间开始,家族地位就得到了提升,他们也都有“多子嗣以壮大家门”的考虑,当了官之后,他们将会根据职务要求云游四方,而最初的妻子通常会留在老家照顾父母,新纳的妾就会留在自己身边。
明朝在纳妾方面的体系还算比较完善的,这也是根据前朝的经验得来的。
纳三五个妾在高官之中是最为寻常的,明初开国大将汤和家眷百余,一时间还应付不过来,根据《明会典》的规定,亲王的纳妾数量一般在十人左右,郡王则为四人,普通官员与庶民只能纳一人。
规矩是规矩,现实又是现实,反正有没有官员专门调查这些事情,纳妾数量也完全由个人财力决定的。
无论从某个角度来看,纳妾都是封建时代对于妇女的亵渎,然而,从当时的角度来看,就连女方家中甚至女方本人都不否定这种状况。
一个家族在为孩子娶妻的时候,通常讲究“明媒正娶”和“门当户对”,因此挑选一个合适的妻子不仅是个难事,还得花费大价钱,那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情。
和娶妻对比,纳妾这件事就比较简单了,不少原本贫寒的家庭就瞅准了这一通道,希望能够改变家族的命运。
有些小妾去了夫家之后确实与夫家有了感情,若是碰巧赶上了原配夫人去世,小妾在这种情况下就极有可能上位了。
由于古时的纳妾需求非常旺盛,时间一长,这种事就成为了一门生意,还催生了一系列产业,扬州就是一个代表地。
在扬州还出现过很多类似于学校的机构,他们会收养女子,未来再转卖给他人为妾,这门生意还有个特别的名称:养瘦马。
扬州从豪门贵族到寻常人家还都有“养瘦马”的习惯,著名的陈圆圆就是出自“瘦马”家。
这些女子展示才艺的时候,通常会表现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家也会觉得特别有面子,也有被美色吸引的情况出现。
当防止过多纳妾的法律成为一纸空文,这些纳妾的人家更是会有恃无恐,他们对妾的控制是多角度的,总是会对小妾进行衣食住行的全方位压制,他们也很少尊重这些女性的人格和自由,在他们眼里,小妾不过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
纳妾的弊端是这些小妾们无法控制的,更多作用于那些纳妾的人群中。
若是从一夫一妻的明媒正娶角度看,丈夫对于妻子的爱应该是专一且深情的,妾在名分上不属于妻,家庭地位也远低于妻,可她们的出现依旧在分享丈夫的爱,妻妾争宠本就属于一种竞争关系,久而久之势必会出现各色各样的家庭问题。
从古至今都是有小家才有大家,由于妾的纳娶,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受到一些影响,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总结来看,纳妾的动机主要包括四个,分别是无子、纵欲、代妻和相悦。
纳妾确实有助于古人繁衍后代的考虑,也确实可以为一些人提供生活帮助,然而这种行为对于家庭关系的消极影响也是相当明显的,尤其表现在妻妾之间的矛盾上。
“纳妾”没有形成大面积的社会问题,主要因为普通百姓还是以一夫一妻制为主,这是财富决定的。
由于古时百姓遇到的不可抗力比较多,也讲究人口带来的各种繁荣,所以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会优先考虑如何增加人口,那么纳妾就是一件能增加人口的事情,让富裕的人家多抚养几个孩子,也是统治者们所考虑到的。
而那些女子,却总是在“父母之言”下丧失了自由,沦为生育工具,这也是一种悲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聪字的意思是什么 聪的含义和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