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活动公告> 商於古道:歷史由來,歷史地位,通行條件,古道文學,交通發展,公路隧道,高速公路,鐵

商於古道:歷史由來,歷史地位,通行條件,古道文學,交通發展,公路隧道,高速公路,鐵

2025-10-09 01:03:11

商於古道

商於古道,為古代的商道,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該古道由陝西省商洛市(古時亦稱“商州”)通往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全長約六百里。

基本介紹

中文名:商於古道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古道文學:交通運輸和文化交流中起著歷史地位:秦朝時被喚作“武關道”

歷史由來,歷史地位,通行條件,古道文學,交通發展,公路隧道,高速公路,鐵路發展,賈平凹為家鄉代言,

歷史由來商於古道,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因起於商州而止於柒於,故名為“商於古道”。歷史地位將歷史退回到2000多年前,商於古道在秦朝時被喚作“武關道”。到了唐代,被稱為“商山道”或“商州道”。而這些名稱,都與一個重要的地方有關--商於(音“吳”)。商於為古代地名,在陝西省商洛市境內,位於秦嶺南麓,為楚文化發源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商於之地屬楚國,後來被秦國占領,成為商鞅封邑。商於古道建好後,漸漸成為秦國通往楚國以及南方的一條重要通道。秦國占領商於之後,在接近秦楚邊界的地方修築關口,史稱“武關”。這個商於古道上的重要關隘,北依巍巍少習山,南臨滔滔武關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山勢分開秦楚界,水聲流盡漢唐人”。據史料載,秦楚為爭奪商於這塊地盤,曾展開多次拉鋸戰,大多以秦勝楚敗而告終。戰國時期,張儀為了破壞齊楚聯盟,曾欺騙楚王說,如果楚王不與齊國聯盟,可將商於肥沃的土地割讓給楚國。楚王信以為真,就同齊國解盟,然後向張儀索要土地。但張儀翻臉不承認。楚王大怒,發兵攻打秦國,結果大敗而歸。從此,楚國一蹶不振。後來,狡詐的張儀又以與楚王談判為名,誘使楚王來到商於,並趁機將其扣押。楚王無奈,最後客死他鄉。不久,楚國也被秦國所滅。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感懷於這段歷史,曾寫過一首詩,題名就叫《商於》:“商於朝雨霽,歸路有秋光。背塢猿收果,投岩麝退香。建瓴真得勢,橫戟豈能當。割地張儀詐,謀身綺季長。清渠州外月,黃葉廟前霜。今日看雲意,依依入帝鄉。”此後,唐朝詩人周曇、李涉、杜牧都曾吟詩賦詞,抒發心中的感慨之情。在秦朝時,這條古道是秦國通往楚國、晉國以及南方其他地方的重要通道。它最初是秦國為運送戰爭所需物資而開闢的一條通道,也成就了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的浩浩征途。公元前202年,這條在秦朝歷史上立下汗馬功勞的商於古道上又一次揚起戰爭的風煙。劉邦的十萬大軍長驅直入,終於讓秦國走向滅亡。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商於古道也幾經改建。唐貞觀七年(公元634年),商州人曾在刺使李西華指導下,沿著丹江河谷北側開闢出一條新路,依著懸岩,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李商隱在看到這樣的情形後,即興賦詩《商於新開路》,盛讚這項偉大的工程:“六百商於路,崎嶇古共聞。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間辨,人從樹杪分。更誰開捷徑,速擬上青雲。”史料記載,商於古道在唐代及以後曾經多次修繕,增設了仙峨、商於、棣花、四皓、桃花、武關、青雲、層峰、富水等驛站。這些古時重要的驛館,在當時的交通往來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秦嶺山脈西北部到其東南部中原的古道山壁上,還可依稀見到一些孔穴,似乎要將那些飄散在風中的故事一一收攏,捧給後人。現在,古道遺址仍依稀可辨。據當地老年人講,1970年以前,這條古道最寬處有4米,最窄處只有2.5米,不過馬車和驢車都能通行。尤其是秦嶺峽谷段,雖然高山縱橫,谷底幽深,危崖高聳,險灘密布,卻仍是當時當地交通運輸的重要通道之一。通行條件關於商於古道的通行條件,古詩中有不少描述。唐人賈島詩曰:“一身繞千山,遠作行路人……商嶺莓苔滑,石坂上下傾。”白居易的《過仙娥驛》有雲:“我為東南行,始登商山道……參差樹若插,青崖屏削碧。”明人吳顯也寫道:“亂石深處是商顏,石磴險地鳥道間”,“馬憊時防石,山荒不見村;亂煙封古壑,積雪壓關門。”可見,商於古道雖然是重要的交通線,但通行狀況一直堪憂,更多的時候,它是一條“僅容單騎,比於蜀道”的崎嶇山路。“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名句出自韓愈之手,而這句寫的也是商於古道。唐憲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釋迦牟尼的一節指骨迎接到宮中供養。由於路途遙遠,百姓怨聲載道。韓愈見狀,寫了一道奏章來勸阻,唐憲宗大為惱火,下詣處死韓愈。所幸宰相和其他大臣替他說情,韓愈才免於一死,被貶潮州(今廣東省)。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韓愈在去潮州路經秦嶺藍關古道(即商於古道的藍關段)時,大雪封山,難以前行。危難之際,幸得親人相助,韓愈不勝感慨,吟出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千古詩章。古道文學商於古道在當時的交通運輸和文化交流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追尋那些遠去的故事,大體可遙想古道所經歷的春秋歲月。佇立在雄偉險峻的武關面前,我們仿佛還能夠聽到歷史的回聲…… 追尋遠去的風煙 在中國文學的發展歷史上,南北方的差異歷來有之。尤其是魏晉六朝時期,由於南北對立,文化發展殊途,學術上有“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之說。自隋唐統一,南北雙方開始注意相互間的借鑑與吸收。唐初有人明確提出南北文學應“各去所短,合其所長”。話雖如此,要想真的做到南北交流與融合,必須經過漫長而艱苦的過程。貞元年間,有一位福建籍詩人歐陽詹赴京參加科舉考試,回程行經藍關所在的東秦嶺,觸景生情,寫下《題秦嶺》一詩:“南下斯須隔帝鄉,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煙景兩邊意,蜀客秦人各斷腸。”一句“北行一步掩南方”,將秦嶺這箇中國地理南北的分界線寫得神活靈現。南北朝梁代著名文學理論批評家鐘嶸,在他的名著《詩品》中曾著重闡述自然現象、社會現象與文學創作的關係,指出詩的產生是客觀的感召和刺激在作者心靈上的回應。歐陽詹、李商隱等唐代詩人在商於古道上的詩作,正是鐘嶸這一文學理論的有力詮釋。詩人杜牧的《商山麻澗》,一改他此前《題商山四皓廟一絕》和《題武關》中今日聖神家四海,戍旗長卷夕陽中的豪邁氣概,顯露出工於描寫自然景物的藝術才能:“雲光嵐彩四面合,柔桑垂柳十餘家。雉飛鹿過芳草遠,牛巷雞塒春日斜。秀眉老父對酒,倩袖女兒簪野花。徵車自念塵土計,惆悵溪邊書細沙。”山村春日黃昏時分,雲光嵐煙籠罩中的山莊,柔桑垂柳掩映下的人家,禽獸豕奔歸林,雞牛入巷進欄,老者對酒啜飲,村姑簪花打扮的種種景象,和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一幅豐富新鮮的夕照山莊圖躍然紙上。詩中景色氣氛淳淡而深厚,簡樸而親切,給人留下歷久難忘的印象。詩人在最後兩句中則道儘自己常年官差奔波,惆悵迷茫的心情,隱隱透出一種身世落拓之感。杜牧是陝西人,如果這首《商山麻澗》是他作為北人向南人學習借鑑的一個範例的話,那么,湖南益陽詩僧齊已的《過商山》中“迭迭迭嵐寒,紅塵翠里盤”的句子,則是南人學北的一個重要例證了。詩中連用3個“迭”字起首,險奇貼切,意即商洛層層疊疊、連綿不斷的山脈,都籠罩著嵐煙霧氣,紅塵人家也都是在蒼翠的叢林環繞中的小盆地里安家,所記所寫都是商山道上的實情實景。3個“迭”字、1個“盤”字,起起伏伏,這般景象,又豈是他在南方能見到的?是商洛這塊北地給了他這樣的靈感和筆融。還有江蘇淮安籍詩人趙嘏的《商山道中》一詩:“和如春色淨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當晝火雲生不得,一溪縈作萬重愁。”作者借寫商山盛夏時分的天氣來抒發自己的愁緒。盛夏的商山,氣候和暖如春,雲淨如秋,實在是避暑旅遊的好去處。入夜,灼熱的雲彩燃燒不起來,只得將一腔愁悶化為清涼的河水。而這,在充滿閒情雅趣的江南是無法體會的啊。

詩歌是古代文人騷客感懷抒情的一種方式,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歷史,記錄了社會生活。唐代中前期,社會安定,商於古道也從一條戰備路演變為唐代都城長安通往中國東南各地的一條重要幹道,聯繫著吳越,江淮,荊湘,黔中,交廣各郡、州、縣,幾乎影響了半箇中國。在那個內務、外交都極為興盛的時代,商於道擔負著唐王朝與東南各地政治、軍事、文化的交流和溝通的重任。路上成群結隊,絡繹不絕的是往返於長安、東川、嶺南、交廣的商旅馱騾。一批又一批詩人於此間邊行邊吟,一路踏歌來去,為後世留下千餘首古典詩歌。“我有商山君未見,清泉白石在胸間”。晚年寄居洛陽的白居易曾一往深情地寫下了這樣懷想讚美商州的詩句。這條浸潤了歷史與文學氣息的古道,數著往往來來的腳步,聽著或悲或喜的辭賦。千餘年來,古道曲曲折折,在雜草中或隱或現,見證了數個王朝的興衰,也擔負了南北文學的交流與融合。交通發展公路隧道1936年,西荊(西安-荊州)公路建成,貫通秦嶺的公路隧道--牧護關隧道竣工,商於古道也終於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消失在歷史車輪前行的進程中,隱匿於淡淡的歷史煙雲里。高速公路在國家高速路不斷發展的今天,在這裡一條條高速公路橫穿秦嶺而過。有國家級高速公路滬陝高速公路、福銀高速公路等經過,讓這裡“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現狀已成為遙遠的歷史記憶。鐵路發展2004年1月7日寧西鐵路正式建成通車,寧西鐵路是國家規劃的跨世紀鐵路建設中的又一條貫穿中國東西的鐵路主幹線。它連線兩大歷史名城,橫貫五省和六條南北幹線,投資規模龐大。該線東起江蘇省南京市,經安徽省滁州市、合肥市、六安市,河南省信陽市、南陽市,湖北省隨州市,穿越秦嶺進入陝西省,經商洛市、渭南市,至西安市新豐鎮編組站,總長1075.6千米,包括長72千米的漢丹聯絡線。賈平凹為家鄉代言9月28日,商於古道棣花文化旅遊景區開園新聞發布暨商於古道二期項目招商推介會在西安隆重舉行。以歷史文化、民族融合與人文山水相結合的商於古道棣花古鎮景區風貌,將充分展現商洛丹鳳的魅力,提升商洛丹鳳縣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形成生態旅遊與文化旅遊大融合的大旅遊圈,成為商洛丹鳳文化旅遊的新名片。

相關詞條

商於古道商於古道,為古代的商道,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該古道由陝西省商洛市(古時亦稱“商州”)通往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全長約六百里。...

商於古道商於古道,為古代的軍事、政治、商賈之道,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該古道由陝西省商洛市(古時亦稱上洛郡、上洛侯國、洛州、“商州”)通往河南省內鄉縣柒於...

商於古道景區商於古道景區,即商於古道文化景區。景區是以312國道(陝西商洛市區-丹鳳縣-商南縣)為主軸,以中華原生文明為基調,以先秦時期商於古道歷史文化典故和遺存、秦楚融合...

商於古道文化景區古時候,勤勞智慧的商人在巍峨的秦嶺間開闢出一條蜿蜒險峻、連線東南和西北的重要貿易通道,史稱之為“商於古道”。 [1] 中文名 商於古道旅遊區 漢語拼音 ...

商於古道桃花驛歷史文獻記載:桃花驛村落形成於商末周初。荊楚部族首領鬻熊受封為楚子,在率領族人自關中移居江漢的民族遷徙過程中開拓此地。當時地名無從查詢。自此桃花鋪出現在了...

陝西商於古道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陝西商於古道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於2014年01月27日在丹鳳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張煒,公司經營範圍包括遊覽景區管理;文化產業投資與管理(...

商於古道文化旅遊景區商於古道文化旅遊景區項目是以312國道(商洛市商州區-丹鳳縣-商南縣)為主軸,以中華原生文明為基調,以先秦時期商於古道歷史文化典故和遺存、秦楚融合之地生活方式和...

商(春秋戰國時地名)商於古道,西起古商州藍橋,東至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時稱“武關道”,唐代稱“商山道”或“商州道”,全長約六百里,是古都長安通往中國東南...

商於(古代秦楚邊境地名)1996年,國道312(上海—霍爾果斯)公路建成,貫通秦嶺的公路隧道——牧護關隧道竣工,行人與車基本不在原商於古道,該道也終於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消失在歷史車輪前行...

商於新開路《商於新開路》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首聯寫商於古道崎嶇難行;頷聯用動物加時節(天文)作成對仗,寫山間崖壁上每有蜂房,與崎嶇正相應;頸聯寫商於...

城商塞隋開皇四年(584),商城又由商縣縣治改為商洛縣縣治。城商塞即“商城”至今,歷時2300多年。 [3] 參考資料 1. 商於古道的前世今生 .商洛日報[引用日期2015-...

商洛建成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355個,《商於古道》在央視播出,《情懷》獲全國展演優秀劇目獎。 [3] 商洛體育事業 2018年,商洛市舉辦中國環秦嶺公路腳踏車賽等十大精品...

商邑(戰國時期秦國城邑)商鞅邑城在今丹鳳縣城西2.5公里處的古城村,建於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為商於古道之中心。 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衛鞅計擒魏公子卯,大破魏軍,遂...

商南縣商於古道又稱為武關道和商山道等,是陝西東南部的重要門戶,被譽為“秦楚咽喉”, 是古代長安經藍田、商州通向南陽、鄧州、荊襄以至於江南和嶺南的一條交通要道,...

商山(陝西商山)商鞅封邑的商城位於今商洛市丹鳳縣城西2.5公里處的古城村,建於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為商於古道之中心。商山天下“商”字源自商山 編輯 ...

熱門詞條

日租

姓名學

Currency

咖啡豆

阿思

西餐

Bon Bon

靈魂的重量

inspiration

叫車

導電漆

CATV

毒舌電影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F碼

理髮師陶德

首次公開募股

明信片

Idle

Decade

12345

照燒醬

領帶夾

周潤發

312經絡鍛鍊法

錯愛

頭腦簡單的西蒙

GS1

鲩鱼和草鱼:区别与相似之处的探索
钗钏金命什么意思?一生命运怎么样